扎根临床28年,出名的“主治医师”,为何没评上副高?
我能拼凑出李晟医生的一生,却拼凑不出他年过半百却仍是主治医师的原因。
来源 | 医脉通
作者 | 阿泰
“下次你路过,人间已无我。”
7月25日,是李晟医生的遗体告别仪式,现场厅外的长廊挤满了献花的人。李医生的亲朋、曾经救治过的患者以及当地很多市民自发组织前往吊唁。
李晟医生被杀害事件在医疗圈掀起了惊涛骇浪。据官方消息及媒体报道,这起伤医事件的起因目前仍是谜团,当地政法委及公安局已成立专案组,作案动机有待进一步调查。
李晟医生逝去后,随着他生前事迹的曝光,很多同行都深感意难平。其中一点就是,他年过半百,却仍是主治医师。
扎根临床28年,出名的“主治医师”
李晟是温州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下简称“温医大附一院”)心血管内科医生,今年50岁左右,于1996年参加工作。
澎湃新闻在采访李晟医生同事时,同事称,李晟的医术得到了全院绝大多数人的认可,温医大附一院心血管内科主任黄伟剑也很认可他。公开信息显示,黄伟剑是国内著名的起搏电生理学家,在国际上最早提出左束支起搏的概念。曾经有美国患者跑到中国来找黄伟剑做手术,而黄伟剑出现心脏问题选择了让李晟来做手术。
温医大附一院发布的讣告悼词中,这样评价李晟医生:“李晟同志的去世,是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乃至浙江省心血管领域的重大损失。”
李晟医生在患者中口碑极好,从前往吊唁的不同患者口中,我们勾勒出李晟医生是一位医术高、态度好、医德高尚的优秀医生。
尽管声名在外,但李晟医生却卡在主治医师这一职称,没有再晋升。
关于李晟医生职称为何一直未晋升,他的同事跟同学给出了这样的答案:
李晟医生的同事称,李晟读的是在职硕士,但因为忙于临床工作,一直没有时间提升学历,因此影响了他的职称和晋升。他认为只要把病人的病治好就满足了。李晟医生的大学同学也给出了类似的答案,大学同学介绍,李晟专业实力过硬,是全院唯一一位能承担治疗组长的主治医生,全院一半的冠脉手术出自他手,由于全部心血扑在临床上,李晟职称晋升很慢,一直到去世前还是主治医生。也有同事称,李晟医生一心扑在患者身上,为了抢救患者,他错过最后一次硕士毕业考试,从而无缘晋升。
从医28年,扎根临床28年,这位年过半百的“老主治医生”,救治了数不清的患者。同行对他的医术医技高度认可且信任,患者对他的医术医德高度褒扬且推崇,这样一位优秀的好医生,为何连副高都未能评上?
黯然离场的“万年老主治”
像李晟医生这样的“万年老主治”,并不在少数。
医疗纪录片《人间世》第二季中有这样一位医生,他在儿科重症医学方面的业务能力非常强,经验丰富,临床功底扎实,他是上海交通大学附属新华医院小儿重症科的一名医生,姓张。小儿重症科主任这样评价他:能上呼吸机,能上气管镜,能做血液净化,能搞血浆置换,能上ECMO……无论是工作能力还是教学水平,张医生都非常优秀。然而,就是这样一位优秀医生,却在人到中年时被迫离职——因为他只有本科毕业,而儿科的临床工作又异常繁忙,他没有时间做科研写论文,自然就遭到职称评定制度的排挤。由于看不到未来,他最终选择了黯然离场。
离开前,张医生只能尽其所能,将专业临床技能尽可能多的传授给年轻医生。
张医生挽救过数不清的重症小儿的性命,教化了一批又一批的儿科人才。主任在张医生的“告别宴”上感慨道:(职称评审)制度拒绝了一批有能力的医生……
河北某三甲医院的一名年轻医生也跟医脉通讲了类似的无奈:“我们科的张老师在我们医院工作十几年了,可以说是德才兼备,业务能力非常强,在很多患者眼中,她是一名非常优秀的医生,但她离职了。离职前她跟我们说,她是本科学历,仅凭丰富的临床经验很难在大医院生存下去,根本看不到任何未来。”
曾有一位三甲医院的主任医师在社交平台发文总结医生无法顺利晋升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学历;二是符合要求的科研成果及论文。对于大型医院医生来说,临床工作繁忙,很多医生精力不济,无法同时兼顾临床与科研,而对于一般地级市三甲医院及更低级别的医院来说,又很难完成高标准的科研项目。
一边是临床工作,一边是科学研究,两边都是治病救人,但孰轻孰重,先顾哪头,这一度成为很多医生的困扰。
很明显,“万年老主治”们选择了前者。而他们却在职称评审制度中,变成了“只会看病的医生”而被边缘化。
新政频出,职称改革能否破“万年老主治”之殇?
李晟医生离世后,关于医生评价体系再次掀起了讨论。
叶正松老师在“老叶说医”微信公众号发文痛呼:为何全温州一大半心脏手术都是他一人所做的行业大拿,甚至科室主任突发心梗,第一时间也指名要他做手术,同行对他的医术高度认可和信任的这样一个医德医术都极高的医生,到了知天命之年,却连一个副高都不是?我们的评价体系,是不是出了问题?
有业内人士发出疑问:临床医生的考评,临床水平和医德足够好,不就是最高标准吗?不就可以自动晋升吗?为何51岁踏踏实实工作,医疗技术水平这么被认可还是不符合晋升的条件?
也有医生表态:一个好的制度和体系,要为不喜欢科研、没条件科研的医生松绑,让他们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临床上,钻研疑难疾病、提高手术技能,为更多的患者解除病痛。
医生职称评价制度,一直以来都是医疗圈内热议的话题,也被很多业内人士所诟病。近年来,职称评审弊端逐渐引发了国家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2023年国家人社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职称评审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不得设立论文数量硬性要求,实行代表性成果评价制度。减少学历、奖项等限制性条件,不具备规定学历要求但业绩显著的可由专家推荐破格申报。不得将获奖情况、论文期刊层次、头衔、称号等作为职称评审的限制性要求。同时,要求建立体现职业道德、专业能力、技术水平、学术影响力等多维度的职称评价指标体系。
伴随职称晋升制度的深入改革,职称评审渠道的拓展成为大势所趋,全国不少地区均做了相关探索,如:
➤下放职称评审权限
2024年7月1日,江苏省发文,下放职称评审权限,部分医院可自主开展高级职称评审。文件要求,符合条件的医院组建卫生系列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负责本院在职在岗人员卫生系列高级职称评审工作。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备案有效期为3年。
图源:江苏省人社厅
江苏省并不是“第一个吃螃蟹”的省份。此前,辽宁、山西、湖北、浙江、湖南、四川等省份,均已开展试点三级医院高级职称自主评审。
湖南省娄底市中心医院医务科科长刘序斌曾表示:“在严格落实上级有关文件的前提下,医院能够更加贴近工作实际,将人才培养与使用、职称评审、临床业务、绩效评价标准有效衔接起来,结合岗位需求和管理要求,以能力、业绩为导向,有针对性地制定可量化的评审细则,充分发挥自主评审的‘指挥棒’作用。”对于医生的个人职业生涯发展而言,医院自主评审能为他们提供了更加清晰全面的指南,让干得好的人都有评得上、用得好的空间和机会。
➤探索“工匠型”医师评聘体系
今年年初,上海市胸科医院推出的“工匠型”医师评聘体系引发关注。
何为“工匠型”医师评聘体系?据上海市胸科医院微信公众号介绍,“工匠型”医师评聘以发挥临床技能示范作用为导向,注重掌握一技之长、特色专长、高超技能,善于攻坚克难、做出卓越贡献等方面。医院院表示,“术业有专攻”,部分临床业务水平特别精湛、手术技术特别过硬的医生,如果“一刀切”完全按照复合型医师的标准,会给他们的职称晋升之路带来阻碍。这样反而不公平,也不利于人才培育和发展。
➤分类评审
一些地方已经明确将科研、临床和管理分开,细分了评审类别。
比如,2023年3月北京市人社局、市卫健委印发了《北京市深化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制度改革实施办法》,《办法》决定将临床工作质量作为重要评价指标,分类分层开展职称评价,制定医疗、护理、药学、医学技术、中医药、预防医学、基层卫生以及卫生科研、卫生管理研究等9类高级职称基本评价标准。将医疗、护理、药学、医学技术4类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对应卫生技术系列,研究类(卫生科研和卫生管理研究)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对应自然科学研究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系列,实现评价对象范围全覆盖。
比如,将基层独立出来,成立专门的职称晋升评审专家库和评审组织,实施单独评审,评审通过后授予“基层副高”职称,仅限于县级及以下医疗机构,离开即失效。
得知李晟医生生前事迹后,有业内人士评论道:我能拼凑出李晟医生的一生,却拼凑不出他年过半百却仍是主治医师的原因。如今,随着医生职称评价体系的日益完善,希望越来越多的李晟医生,能够在有生之年,得到更多的认可与肯定。
责编|阿泰 米子
封面图来源|视觉中国
4个成年人中,就有1人的心脏上会多个洞!爱打篮球的他因此还诱发了脑病……丨医起推理吧
患者因腹痛入院,9天后却死于脑出血!一个忽视,医方被判赔44万余丨医眼看法
医脉通是专业的在线医生平台,“感知世界医学脉搏,助力中国临床决策”是平台的使命。医脉通旗下拥有「临床指南」「用药参考」「医学文献王」「医知源」「e研通」「e脉播」等系列产品,全面满足医学工作者临床决策、获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
☟戳这里,更有料!